31399金沙娱场城(中国)有限公司-百度百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科简介

学科基本情况:1984年成立了省内高校第一个计算机科学系,2004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8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获批省级博士后流动站。30多年来,培养了省内60%以上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20多个省区输送专业人才2000多人。现有专任教师58人,高级职称43人、博导15人、具有博士学位41人。

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基于分布式计算、数据与知识工程、多媒体与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沉淀,开展民族文化数字化与遗产保护、行业大数据分析、跨境及农村电商、小语种机器翻译等特色应用,形成了多媒体信息处理与视觉计算、数据科学与海量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与服务计算四个特色与优势学科方向。

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发展动态,发挥区位、技术和人才优势,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建成计算机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高地,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推广的中心,为相关学科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生源情况和国内外影响:

生源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录取分数线省内最高,招收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大学等双一流、985高校本科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就业率校内第一,优秀毕业生到百度、腾讯、京东等企业工作;获得本领域省级优秀学位论文数量省内第一,为部队培养武警国防生200余名,为南亚东南亚培养博士、硕士和本科留学生80余名。

学科声誉显著:建成了本-硕-博-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发表高水平论文280余篇,CCF 推荐A/B类期刊/会议论文数全省第一。 主办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学科骨干担任大会主席、共同程序委员会主席等;20余名骨干担任省教指委主任、秘书长、学会理事长和理事,30余名教师担任专委会委员、重要学术期刊编委。入选国家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理事单位,获得CCF CSP认证考点,被多次授予CSP认证优秀单位,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获CSP西南赛区冠军、各类奖项50余项。

服务地方成效显著: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数字云南”战略,开展视觉媒体计算应用研究,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重要支持;开展“智能+X”应用研究,服务“一部手机游云南”等重大工程实施;开展大数据分析研究,为云南脱贫攻坚提供技术支持,所建电商系统销售金额1.2亿、累计节约成本500万;开展小语种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促进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数字经济中心建设;推进“5G+AI”研究,助力打造云南移动通讯行业创新驱动新引擎。

培养目标

围绕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正义良善,人格健全,爱国敬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新工科发展趋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学科交叉前沿,结合云南省边疆及民族特色和优势,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沿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扎实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术素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技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合国际、国内、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计算机专业研究型、工程技术型专门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具有从事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体培养目标为:

(1)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热爱科学研究;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科学精神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及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能胜任计算机或相邻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管理、软件系统开发等工作。

(3)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具备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发展动态的能力;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从事学科研究工作或专业技术工作。

(4)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理论和前沿知识,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发展需求,为南亚、东南亚输出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5)具备熟练运用一门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方向

1.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

面向人工智能、无线和移动网络环境,研究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的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及软硬件协同设计、云计算系统、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及网络协议,以及大数据应用、传感器网络、应用服务划分与部署等关键技术,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先进计算系统与技术在行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2.数据科学与海量信息处理

面向人工智能海量数据管理、分析与服务,在数据存储的系统结构、数据处理的支撑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数据管理、分析、应用研究等方面,结合数据库、人工智能、统计学习和社会计算等学科,促进数据科学与海量信息相关学科的交叉创新研究。

3.多媒体信息处理与视觉计算

面向视觉媒体数字化与内容检索、虚拟现实与图像绘制、情感识别的理论与支撑技术,针对少数民族文化计算、多媒体信息的智能分析及处理的理论、方法以及应用研究,与多媒体与大数据、视觉媒体与认知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旅游信息化等学科交叉融合,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虚拟现实和民族风格化绘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4.软件工程与服务计算

面向网络环境下人、机、物交互和融合,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复杂软件的协同构造、可信评估与持续演化相关的软件工程理论、技术和支撑平台,基于Web服务和云计算的电子商务,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个性化推荐及应用集成等,促进可信演化决策、实施、评估等系统方法与技术的发展。

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累计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其中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时间为一年半,从事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二年。

提前完成学习和培养计划(修满规定的学分),各科成绩优秀,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可以提前(至少在校学习2年)进行论文答辩,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完成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学习(修满学分),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学位要求,品行端正,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发挥学术群体的作用,采用相似研究方向课题组、导师组协同指导方式。

2.专业选修课采用多名教师共同授课方式,紧跟学科优势和特点,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3.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主动参与指导教师研究课题、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学术讲座和报告等,具有主动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4.采取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注重在培养方案规定的框架内使学位攻读者在该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掌握科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基础上,具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和升华的能力,特别具有解决工程设计与实施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

5.导师应根据培养计划督促学生的课程学习,指导论文选题、文献查阅、调研、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

培养过程环节管理

1.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特点、学科优势,紧跟社会需求,由导师组制订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计划中主要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工作计划两部分。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计划一般在入学一个月内完成,论文工作计划一般应在第二学期内完成。

2.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

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期内必须参加不少于10次本学科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同时参加教学实践、工程实践、社会调查、考察实践、勤工俭学、支教、便民服务不少于1个月,如实记录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情况,采用学科学位点导师、企业导师、辅导员共同参与评价和考核方式,确定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考核结果。

3.开题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向导师所在教研室(研究室)提出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经费预算、参考文献等,开题报告应按规范要求撰写。

开题时间一般在毕业论文提交1年之前完成,由学位点统一安排开题,通过现场答辩方式进行。开题至少包含导师在内的三名本学科硕士生导师参与,但导师不能担任开题评审工作组长,由校外专家、学位点硕士生导师共同组成评审工作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评价。如开题环节未能通过,须在1个月以内重新进行开题,通过方能撰写论文,开题后如论文题目有重大调整和修改的研究生均需要重新进行开题。

4.中期考核

对硕士研究生开展学习和科研情况进行中期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和获得学分情况、科研开展和论文发表情况等,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继续学位论文撰写工作,考核不合格可以向培养单位或学科提出再次参加考核,如考核再次不合格将予以分流。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初完成。

5.预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送审前3个月内进行预答辩,由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安排。